大連工業(yè)大學單鵬、孫安冉,大連市文物藝術品收藏鑒賞研究會曹鈞撰文指出,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,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中華優(yōu)秀文明資源。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,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,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,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,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、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。
首先,加快全鏈條加快文物數字化保護的進程。讓文物活起來,政策是導向,社會是主體,市場促探索。同時要堅持保護優(yōu)先、保用結合、以用促保、精準施策的思路。
一是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。虛擬現實、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,可實現數字化保護、虛擬展示、虛擬瀏覽、數字博物館等高精度、規(guī);、互動、廣泛受眾的文化遺產展示,解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統(tǒng)問題。
二是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傳播。由數字技術塑造的文化遺產可作為一種模式,而文化遺產體驗的傳播可更廣泛,這可鼓勵更多的人來到現實中體驗它。將這種新的數字技術用于古文物保護,可使無數文物、古籍,獲得全新的儲存和傳播方式。讓傳統(tǒng)文化的豐厚給養(yǎng)注入更多人心中,也為大眾零距離接觸文化遺產提供了方便。數字化手段讓文物在更大的范圍內“活”起來,讓更多的人看到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文物,讓千年文脈綿延傳承,歷久彌新,帶動大連文化和旅游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三是促進文物價值的數字版權保護。除了對于文物本身的保護之外,還需重視對于文物數字內容及其衍生資源的保護和利用。運用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(qū)塊鏈等技術,打造文物影像檔案的“云”端解決方案,讓數字文物更安全、長久地保存。另外,有效利用元宇宙、非同質化代幣(NFT)等有著未來趨勢的數字項目,盤活一部分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,創(chuàng)新性地促進數字文物IP和數字文物經濟的發(fā)展。
其次,豐富文物數字化融合發(fā)展實踐。隨著數字技術在現代社會的深入參與,文物保護受到媒體轉型的影響。數字技術劃分了文化遺產的受眾,創(chuàng)造了不同的觀看、接受和參與互動的方式。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和內容也以不同的方式被理解。
一是時間性和空間感知相結合。借助高質量的界面設計,觀眾可輕松地在兩個世界之間導航,給他們帶來沉浸的錯覺和全方位的空間意識。加強大連市虛擬現實賦能文物活化、促進文物的時空融合,對于文物價值的充分挖掘、文物故事的創(chuàng)意講述有一定啟發(fā)意義。
二是互動性的參與體驗。通過虛擬現實和三維影像等手段,觀眾可看到遺產的原始形式,大大提高了交流的質量,激發(fā)了對文物探索的熱情,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的自豪感。隨著數字展示技術的快速發(fā)展,文物的展示形式不再局限于物理文本或藝術形式,而是開始通過虛擬環(huán)境的構建來更好地呈現給觀眾。
三是多方位助力文博品質發(fā)展。運用二維、三維影像等手段,實現文物的真實、完整、高清數字化采集,賦予文物新的數字物理形態(tài)。助力文物的數字化分析與診療,利用360度沉浸式展示技術、智能音視頻技術、人工智能技術手段,深入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前沿。在數字管理方面,提供小程序服務,包括預約、導覽及線上文物庫等產品;提供智慧景區(qū)解決方案,助力文物數字化展示。